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1、文言文两则定稿

2021-02-23 来源:华涂网


文言文两则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故事内容。

2、 能力目标: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背诵课文。

3、 情感目标:结合自己学习实际,用道理指导行为;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重点词句,领悟道理。、

难点:结合实际体会。

教学考点:重点词句的解释;文言文的翻译;文章包含的道理。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思路:

一、 导学

课前引导;要求学生熟读课文,不懂的字查字典;对照注释,感知文章大意。

1

课中引导:

(一)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释题:“弈”指什么?“学弈”又是什么意思呢?(“弈”,本来专指下围棋,“学弈”就是学下围棋。现在的“对弈”,就是下棋的意思,但不限于下围棋。)

2. 介绍孟子资料:孟子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句名言就是出自孟子。他是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人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课件)

3.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质疑,整理问题板书:(1)谁学下棋?(2)怎么学下棋?(3)学得结果怎么样?(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课前能读通课文的同学是学习文言文的天才。)

1.指名读。

2.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心里跟着读。听后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老师出示原文和停顿符号,帮助学生自读。)课件

3.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止。(教师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反复朗读)

4.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正误。

2

5.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直到读熟为止。

(三) 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能自己弄懂每个句子意思的同学是文言文的奇才。)

1.谁能讲讲课文的大概意思。

2.学生对照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遇有困难教师及时帮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向教师请教。

3.检查学习效果,学生对照注释,讲解自己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教师及时讲解学生理解中的难点。(“之”“为”“诲”)

教师出示课文和相应的句子解释。

4.把每个句子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课件(《学弈》参考译文: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说:不是这样的。)

5.要求学生做笔记。

3

(四) 自读思考,体会文中道理

教师引导学生逐一解答就课题提出的问题

1.谁学下棋?谁是老师?――有两个人学下棋,老师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弈秋。

2.(这两个人)怎么学下棋?――“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注意力十分集中,一心一意);“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三心二意)。板书:专心致志 三心二意

3.学得结果怎么样?“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虽然后一个人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板书:弗若之矣

教师追问:是什么原因使“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引导学生理解: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别,而是他们的学习态度不同――前一个专心致志,后一个三心二意。)

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习、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跟专心致志意思相近的词语还有哪些?板书一心一意等。

(五)、联系生活,深化认识

1.请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

(做什么事只有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才能成功。)

4

2.联系实际说一说,说说自己的亲身经历的小故事。

(六)、背诵课文。

(最先背过这篇文章的同学是良才。)

学生练习背诵,检查背诵。

二、 导练

(一) 堂上练习

1. 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直到读熟为止。2.学生对照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

3.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

4. 学生练习背诵。

(二)课后练习

一、写出下列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弈: 通国: 善: 诲:

5

援: 俱: 弗若: 然:

二、写出“之”在句子中的意思。

1、弈秋,通国之.

善弈者也。( ) 2、一人虽听之.

。( ) 3、思援弓缴而射之.

。( ) 4、虽与之.俱学,弗若之.

矣。( ) 三、理解课文,回答问题。

为什么两个人同时学下棋,后一个人却不如前一个人?四、仔细阅读课文后填空。

学 弈

板书设计: 前一个人: 专心致志

后一个人:三心二意(弗若之矣)

说明学习应该专心致志,不应该三心二意的道理

6

第二课时

一、 导学

(一) 名言引入,揭示课题

出示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学生读一次,问:这三句话是同一个人说的,你知道他是谁吗?(孔子)

孔子是一个极有名的学问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他这么有学问,可是有一次,他在周游列国时,却被两个小孩的一个简单的问题给难住了,你们想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难题了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两小儿辩日》。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重点理解“辩”字)分清:“辩、辨 辫”的不同用法。

4.理解课题,质疑问难:(1)看了课题,你知道了些什么?(2)看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些什么?(①两小儿辩论太阳的什么?②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③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教师及时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

二、初读课文,梳理学法

7

1.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大概讲了一件什么事?(考查学生对古文的感悟能力)

2.回顾学习《学弈》一文的过程,总结学习方法。读——解——悟——背

3.明确方法,自主学习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速要慢,适当停顿,到读通顺为止,。

(2)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师生及时评价。

(3)对照注释,弄懂词句,理解故事的内容。

(4)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

(5)请学生参考注释,用现代口语复述故事,并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即时疏通点拨。

例如:你是怎样理解“游”“去”?

你能说说“探汤”是什么意思吗? “汤”作为“热水”在成语中经常出现,能说出一两个来吗?“赴汤蹈火、固若金汤”

4.引导体会,突破难点。

课文一开头便说“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可课文读来读去都只见“一儿曰”、“一儿曰”,没有两小儿呀?知道是怎么回事?让学生明白文中争论的两个角色,并让把学生按男女分成两大组,男生代表第一个小孩,女生代表第二个小孩。分别找出两小孩的结论和原因。

8

先看第一个小孩的观点是什么?

第二个小孩的观点?

看看两小儿各说出什么理由?

看来两小儿争辩针锋相对,互不相让。分男女读第三、四段。读出辩论的感觉。(生读三、四自然段)再转换成自己的语言进行再次“辩论”。

我们分组合作读一读,男生读第一个小孩的内容;女生读第二个小孩的内容,老师读叙述部分。(师生合作分角色读全文。)

同学们,面对两小儿的争论,就连“问其故”的孔子都怎么样?用书上的话说是──不能决也。

所以两小儿都犯难了;孔子这样的高人都不明白,我们找谁评理去?于是笑着说──(生齐读最后一句。)

师:同学们,你们对两小儿的“笑”有什么认识,

师:好。同学们,看来大家都觉得两小儿的“笑”是善意的。咱们在读书讨论中明白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咱们来读这句话(出示写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题板)(生齐读。)

师:面对两小儿的争论,孔子当时“不能决也”’,然而今天你们能道出其中的奥妙吗?

今天这个知识对我们来说挺普通,但是当年却难倒了孔子。孔子说:“我不知道。”对此,你

9

们有什么看法呢?

假如你就是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听了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你会怎么想、怎么说?用笔来写一写,可以用白话文来写,也可以尝试用文言文来写。引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回应开头。

课件出示(译文如下:孔子到东方去游学,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孔子询问他俩争论的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热而远的时候凉吗?”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的智慧很多呢?”)

4.学了这个有趣的故事,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1)两小儿善于思考,说话有理有据。

(2)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

5、学习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

6.熟读成诵。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生分组表演故事。

10

(3)学生背诵课文。

二、导练

(一) 堂上练习

1. 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2. 对照注释,弄懂词句。

3. 背诵课文。

(二)课后练习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 及.

其日中则如盘盂(及其日中如探汤.( ) 孔子不能决.也( 二、译句

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2.孰为汝多知乎?

) 孰为汝多知.

乎() ) 11

三、简答:

1.文中“辩日”之意是 。

2.面对太阳,为什么两小儿竟产生不同的看法,他们的依据是什么?

3.从他们认真争辩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两小孩具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4.“孔子不能决”说明了什么?

5.两小儿“辩斗”对你有什么启发?

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大则近,小则远

故 (晨) (午) 不能决

凉则远,热则近

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孔子实事求是的道理

教学反思:

12

通过集体备课,思路变得清晰了,配合上课件,上起课来顺多了,但两个课时讲不完一课书,因为通过集体备课,扣的东西多了,要讲的内容也多了。但最好的是通过集体备课解决了自己平时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中的“为”的读音。

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