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谢东鸿
来源:《新课程》2020年第20期
摘 要:小学美术是培养小学生审美能力的课程,美术课程的内容非常丰富,包含多种类型的画作、手工设计等内容,这些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说,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内容是源于生活的。因此,教师的美术教学不能离开生活,需要引入生活元素,将教学生活化,在生活化的课堂中培养学生审美的慧眼,使学生能够注意到生活中的美。基于以上原因,对生活化美术教学的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策略
近年来,陶行知教育理念越来越受到小学教师的重视,教学生活化也成了各学科教师重点探索的方向。生活是美术的土壤,小学美术教师需要积极探索美术教学生活化的策略,通过生活化的美术教学,引导学生将美术与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发现生活中“美”的能力,让生活中的“美”促进学生美术素养的发展[1]。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认知生活化教学的价值,并通过多种方式进行生活化教学。 一、深入生活,寻找美的源泉 1.以自然之美开展生活化教学
自然是美术创作者灵感产生的源泉之一,教师要将小学美术课程生活化,就需要重视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美。城市化减少了城市中的自然植被,小学生较难从生活实践中体会到大自然的丰富多彩。因此,教师可以结合信息技术,开发互联网素材,使用多媒体设备创设多种类型的自然情景,引出学生记忆中的自然美景,激发学生对自然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审美能力[2]。
以湘教版小学三年级美术下册《森林王国》为例,这一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动物,森林并不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在生活化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加重森林的相关内容。在备课时,教师首先从互联网中搜寻动物、动物与自然等相关的图片,如从纪录片中寻找那些特写的图片,图片内容既要包含动物的特写,也要包含动物与自然和谐相处画面,教师还需要搜集各种精美的自然环境的图片。在教学时,教师先在多媒体设备上展示纪录片中的图片,通过这些精美的图片帮助学生把握不同动物的生理特征,培养学生对自然的喜爱之情[3]。当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对动物的观察后,教师可以再播放自然环境的精美图片,引导学生对这些图片进行审美,然后将动物与这些自然环境相结合,进行自由创作。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能够将自然环境引入学生的审美思维中,培养学生发现自然美的能力。
2.以人性之美开展生活化教学
美不仅体现在物质形态上,更体现在精神思想上。教师以人性之美开展生活化教学,可以健全学生的审美思想,培养学生发现生活中的人性之美的能力,并且使学生的品质、品德发展得到正确的引导[4]。教师可以在互联网上搜集多种类型的人性之美图片,并在课堂上展示出来,以这些图片建立学生对人性之美的正确认知,随后教师再开展讨论活动,引导学生发掘自己生活中的人性美,提升学生的美术综合素养。
以湘教版小学六年级美术上册《美丽家园》为例,这一课时的内容为家园的景色,教学目标为引导学生发现家园之美。在生活化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着重体现人性之美。在备课时,教师首先要求学生搜集一些关于家园的照片、图片,教师不仅要搜集各种类型的美丽图片,还需要搜集那些能够体现人性之美的环境图片。在教学时,教师首先为学生展示教师搜集的精美居住环境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为学生展示那些能够展示人性之美的图片,如在小区花园中散步的图片、幼儿在小区花园中玩耍的图片等。在展示这些图片后,教师组织引导学生对这些图片蕴藏的情感进行分析体会,培养学生的人性审美能力。随后,教师再组织学生分组分享讨论自己搜集的家乡图片,在小组中对家乡的景色与人性进行审美讨论。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能够培养学生发掘人性美的能力。 3.以人文之美开展生活化教学
人文是一個内涵丰富的词,所有与人的文化相关的内容都可以归类到人文之中。因此,教师可以在许多美术课程中结合人文之美开展生活化教学。通过选择不同类型的内容开展以人文为主的生活化教学,有效开拓学生审美的思维,让学生发现生活中众多事物中美的不同体现方式[5]。
以湘教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上册第九课《家乡古建筑》为例,这个课时的主要教学内容为古建筑。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当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在互联网上搜集多种类型的古建筑图片,并且搜集相关的地理图片。在教学时,教师将建筑图片与地理图片结合展示,让学生对环境与建筑进行整体审美分析,把握这些古建筑的美学特点。随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分组交流,在小组中分享自己所知的古建筑,探讨这些建筑美的体现。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会产生对古文化遗产的喜爱之情,并激发出学生对建筑的探索、审美兴趣。 二、立足课堂,实践美的教育 1.拓展教学场所,接触生活之美
小学美术中没有复杂的教学内容,即使教师引入了生活中的素材,学生也能较好地完成教师设置的学习任务,但是美术的教育目的不仅是培养学生的绘画或者手工技巧,还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审美能力等美术学科核心素养。要达成这样的教育目标,教师便不能将教
学过程限制在课堂之中,而是需要拓展教学场所,从校园甚至是校外采风[6]。拓展教学场所,有助于学生实践对生活事物的审美,还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美术思维的扩散,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发展。生活化的美术教学自然需要尽可能深入到生活中去,教师虽然能够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设备创设情景,但终究难以让学生对事物有直观、深入的认识。
生活中的事物并不是仅凭借光的反射便能够了解透彻的,如《森林王国》一课,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众多猫科动物的图片,但这些图片都是经过精修过的,课堂上没有太多的时间让学生通过视频间接把握动物的习性。许多学生家中都养有宠物猫狗,学生回家之后便能够对宠物进行直接接触观察,学生便可以从实践中得到比图片多得多的信息。例如,通过实践观察,学生可以发现当猫心情不错时,它会将尾巴竖起,而如果生气了,它就会使劲摇尾巴。如果不了解这一特点,在绘制一幅美术作品时,学生便容易随意处置猫的尾巴。 2.优化作业布置,实践生活之美
作业是教学中绕不开的话题,相较于文化学科,美术学科课时不多,因此,美术教师可以依据教学情况合理布置课外作业,引导学生实践生活之美,促进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发展。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注意保证作业的数量,不能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而是对作业设计进行优化,生活化的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提升作业的质量。教师可以每周布置一次作业,依据教学内容、生活环境、时令等确定作业主题,让学生能够在周末或者放学后对生活进行观察,在实践中提升审美能力、创作能力。
例如,在《美丽家园》的教学后,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相应的作业,要求学生观察自己所居住的小区或者是居住的住宅,然后选择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场景进行美术创作[7]。这样的作业并不复杂,并不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并且通过这样的作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对自己生活居住的环境再次进行审美观察,通过课前的观察、课堂的教学、作业的再次引导,学生能够深入到生活之中,提升生活审美能力。 3.丰富美术材料,重视安全教育
要将美术教学生活化,教师还需要将美术材料生活化,并在这个过程中重视安全教育。美术拥有众多分支,如水彩画、水墨画、山水画等,小学美术教育并不会对学生进行深入的教学,只会引导学生认识并掌握这些分支所使用的基本绘画工具[8]。而在生活化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生活材料进行探索,以生活材料丰富美术材料,并且进行安全教育。如湘教版小学六年级《废物新用》一课中,教学中会使用众多材料,如胶水、剪刀等,那么教师则需要引导学生认知到这些材料潜在的危险,让学生注意使用胶水时不要揉眼睛等。并且教师还可以通过设置作业的方式引导学生使用生活材料代替美术材料,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制米饭胶水。通过普及美术材料的安全知识,以及引导学生挖掘使用生活中的美术材料,教师能够有效地拉近美术课堂与生活的距离,实现生活化美术教学。
综上所述,美以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体现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所谓生活化的美术教学,就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挖掘生活中各个方面的美。因此,教师要开展生活化美术教学,就需要从人性、自然、人文等多个方面挖掘美的存在,并融入课程教学中。 参考文献:
[1]武昊彤.扎根生活土壤 绽放教育之花:小学美术课程生活化教学的探索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11):72.
[2]周芸.生活一一看皆“美”,自然人文画不尽:对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的探索[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5):15.
[3]杨松海.小学美术课堂生活化教学策略探析[J].当代教研丛,2019(5):125. [4]律攀攀.生活化教学,让美術课堂“有滋有味”[J].学周刊,2019(9):150. [5]戴丽辉.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策略浅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8(16):141.
[6]刘璟涵.基于生活教育理论的小学美术教学生活化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9(22):174-175.
[7]王丽娟.小学美术教学的生活化策略探究[J].名师在线,2019(25):83-84.
[8]陈红.关于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6(12):16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